我国已颁布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应推进健康、旅游以及休闲健身产业融合的生活方式。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重要支柱,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其疗愈功能愈发显著,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契机。
乡村旅游凭借其诗意的自然风景、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回归乡野宁静、实现自我疗愈的重要途径。尝试挖掘乡村景观的疗愈价值,开发并设计乡村疗愈景观,对进一步开辟乡村旅游新赛道、发挥乡村旅游幸福产业效应以及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乡村以独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且游客在乡村旅游体验中由于乡土气息、淳朴民风等乡村性特征带来的主观感受、情感所形成感受资源或情绪资源,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吸引力。而这三类资源所对应的物理景观、社会景观、符号景观恰好构成了疗愈景观的三大维度。物理景观是指与健康和疗愈作用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与一般的物理景观相比,乡村物理景观以山水田园、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田野小道为主,为游客提供了宁静、诗意的疗愈空间。社会景观包括可能影响健康的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乡村中田园生活、农耕体验、家常对话等人地、人际互动关系会增强游客对地方的依恋和认同。面对乡村各类生活画面之时,游客会将他者在当下生活中的特征投射到自己身上,获得内心的宁静,实现精神疗愈体验。符号景观主要指符号互动等那些鼓励积极健康的信念和身份,如对话、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意义赋予过程等。乡村其乡土性、文化性等符号性特征有助于激发游客的乡愁情感,实现心灵的放松,促进幸福感。景观疗愈与乡村旅游在物理、社会和符号等多维度的共生关系,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中意义非凡。乡村,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乡土情怀。无论身处何地,大多数人对故乡都有一种深切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联结与乡村旅游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乡村通过现代化的旅游形式并利用景观中如山水、花草和乡土建筑等带来的乡愁情感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乡村景观疗愈的核心在于,借助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设计出能够激发游客感官审美享受、唤起内心美好回忆、产生身处情感共鸣的疗愈性景观场所,重拾对故乡的记忆,进而在情感上实现舒缓与治愈,促进与地方的情感联结。
景观疗愈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交融性体现为自然疗愈与文化疗愈的有机结合、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的相辅相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其与乡村地域文化的交织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疗愈景观通过融合当地文化拓宽了景观疗愈的深度,为乡村旅游创造了独特体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道体验和茶园冥想等疗愈产品,既能展示乡村茶文化,增强游客文化认同感,又能提供身心疗愈的场所。这种结合在吸引潜在旅游者的同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基于不同文化的产品交融可以实现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和疗愈景观的创新设计,丰富乡村旅游中的景观疗愈价值,提升乡村疗愈旅游的吸引力,带动乡村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景观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景观疗愈与乡村旅游在社会福祉、文化传承和生态价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值共创性。在当今社会,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景观疗愈可以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与心灵满足、情感归属的需求,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深层次的疗愈价值。乡村的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场景相互交织,是独特的乡村疗愈空间载体,为游客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机会,促进游客身心健康的同时,传播和传承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及手工艺技艺。景观疗愈强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这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乡村旅游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疗愈价值、开发并设计适宜的乡村疗愈景观、开展自然与文化的疗愈性活动,能够满足游客的疗愈需求,增强居民和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的传承,进一步深化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挖掘和梳理乡村旅游地的现有资源与条件,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首先,需从全局视角入手,科学评估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禀赋情况与发展条件。如周边生态环境是否优良,林地、水体资源是否丰富,人文风貌是否淳朴等。此外,还需关注乡村旅游地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交通便利、产业结构、文化传承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不足。其次,可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感受资源三个方面进行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与归纳,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物理、社会和符号景观疗愈资源,整合利用并系统赋能,从而达到以景观疗愈实现人群疗愈的远景目标。最后,依托“旅游”+“健康”+“休闲”+“疗愈”四个产业体系,将乡村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景观疗愈资源与空间形态,融合农业景观、生态农场及疗愈性空间,将乡村旅游地打造为“田园休闲综合体”和“景观疗愈体验区”。
根据《中国日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绝大部分受访者疗愈旅游需求旺盛,大海、雨林等蓝色和绿色空间的疗愈体验备受青睐。因此,深入调查游客疗愈需求至关重要。首先,需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了解游客对身心放松、文化体验、精神疗愈等多维疗愈需求的具体偏好。其次,借助旅游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大数据深入挖掘游客旅为轨迹、疗愈性旅游目的地访问频率与疗愈需求偏好的关系。最后,细分目标群体,制定差异化产品策略。家庭游客倾向于通过自然教育与社会互动实现自然疗愈体验,老年游客偏好休闲的康养旅游疗愈体验,年轻游客则多关注文化互动与精神疗愈体验。因此,深入调查不同类型游客的疗愈需求,科学识别旅游发展新趋势,是制定有效乡村旅游产品、挖掘景观疗愈资源、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深入了解游客疗愈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疗愈、审美疗愈、艺术疗愈等特征,开发多元的乡村疗愈旅游产品。在自然景观疗愈方面,可在乡村设立专门的森林浴、疗愈花园、生态步道、静谧冥想区、茶道品鉴区,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和放松疗愈的场所。在人造景观疗愈方面,可在乡村内部设置艺术集市、乡村涂鸦道、草雕田园等景观场景,与艺术疗愈交融,充分运用治愈性色彩,创设人与自然、艺术紧密联系的庭院、民宿等。在社会景观疗愈方面,可举办农耕体验、手工艺和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乡村历史文化游,增强游客对地方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结。在审美疗愈方面,可提供乡村景观和生活场景的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课程,以美景实现精神疗愈体验。最后,以景观疗愈为中心,寻找“乡村性”与“疗愈性”的契合点,推出组合式乡村疗愈旅游线路产品,在田野、路网、河谷等美丽乡村基底上实现“诗意地栖居”。
景观疗愈与乡村旅游品牌化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出现“千村一面”“千村一味”等同质化问题,为提高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需重视疗愈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构建乡村疗愈品牌。在品牌定位方面,需要明确乡村疗愈品牌的核心价值,围绕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挖掘其疗愈特质,精准界定品牌形象。在品牌设计方面,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绿化美化水平,开发自然疗愈项目(生态步道、森林浴等)、文化疗愈体验活动(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等,并打造与疗愈主题相符的民宿、餐厅等人造景观。在品牌传播方面,可借助已有乡村旅游品牌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展现疗愈活动,突出具有疗愈性体验的线路,以塑造独特的疗愈品牌形象,提高市场辨识度。如2020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江苏省昆山市计家墩村,依托原有乡村风光,注重民宿等人造景观的布局和疗愈性打造,成功构建了“乡野乌托邦”“田园式周末”的乡村旅游疗愈品牌,拓宽了以疗愈需求为主的城市游客市场。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育人基地罗文斌、何婧梅)